第三百二十章:临危受命(2 / 3)

加入书签

夜色笼罩下,安南重镇多邦城中,胡汉苍看了看面色铁青的父亲胡一元,沉声说道:“敌军连战连胜,明日便由孩儿我率领象兵冲阵,谅这些家伙纵然骁勇善战,也不曾见过这般战法,只需明日大胜一场,便能重振军心士气。”

身穿甲胄的胡一元略一沉吟后重重颔首说道:“明日为父亲自在城头擂鼓助威。只要在城下重创敌军,他们虽则兵力雄强,也耐不得旷日持久的大战,势必退兵而去。”原來自胡汉苍率军在芹站山区伏击沐晟,反被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后,由张辅,沐晟率领的两路明军分头并进,几乎沒遇到什么顽强的抵抗,便即在白鹤江会师。

胡一元仓促调集举国之兵四十余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岂料如此一來反倒犯了兵力分散的兵家大忌,根本挡不住集中兵力的明军攻击,加之安南军中多有将领官员临阵叛逃,终于被张辅,沐晟率领的明军连连得手,攻至多邦城下。

胡一元毕竟也是历经战阵的军旅出身,本想依仗多邦城墙高大,率领城外城内共计三十万大军据城死守,此时听儿子一力主战下豁然醒悟过來目下最为要紧的乃是获得一场大胜以挽回连战连败的颓丧士气。在他看來,只要明日能以象兵之威,杀得明军血流成河,那么麾下的那些首鼠两端的官员,将校们,不会再有胆子如昔日一般成群结队的投降敌军而去。

“启奏陛下,此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郑和恭敬答道。

朱权遥望远处那静静矗立在船坞中,超出自己想象的艨艟巨舰,不禁也是心潮澎湃,难以自已,颔首答道:“这般大小的海船,的确超乎微臣所想。”他实在难以明白,这些仅仅依靠人力的能工巧匠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打造出了这么一只长达一百三十米,宽过五十米的巨无霸海船。

待得行至近前,这艘三层楼高低,接近完工的海船在众人眼中愈发显得雄伟无匹。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眼见空阔的甲板之上,一众施工的匠人早被锦衣卫驱逐下船,而眼前的皇帝陛下依旧高踞汗血宝马上舍不得下來,当即厉声呵斥一众部下将数块坚木并列搭在船舷之上,对朱棣躬身奏道:“微臣恭请陛下策马上船。”他自靖难之战在济南追随朱棣以來,岂不知这位皇帝陛下喜爱纵马骑射,今日之所以不带一众尚书侍郎等文官前來,便是因为这般策马出京的举动,实在不合皇帝出行的诸多礼仪,索性只命自己率领一众锦衣卫护驾,也免得礼部那些腐儒们在耳边聒噪不休,坏了策马出游的性子。

朱棣意气风发的挥鞭而下,驱策坐骑顺着跳板登上了海船的甲板。

朱权登上甲板后细看之下,发觉甲板不但以极为坚实的木料拼接而成,而且刷有一层厚厚的涂料,也不知是何物,不禁目露好奇之色,转头对不远处的郑和问道:“海水和江河之水全然不同,木材浸泡在水中经年累月,不怕损坏漏水么?”

“不知何故,海船木料腐朽的确胜过江河之船。不过这艘沙船以百年老木风干铸造,更反复涂刷上等桐油,远胜一般海船。”郑和昔日跟随船队北上,也曾细细看过那些海船在海水浸泡日久后的腐朽之处,自奉旨在龙江船厂督工造船后,多有和工部,甚至是水师的能工巧匠接触,故此对造船的木料以及防腐手段那是一清二楚。

“沙船?其余三种又是何名?”朱权心知他日郑和便要率领由这般庞大的海船组成的舰队出海,对于古代海船也是兴趣盎然,情不自禁的问道。

郑和微笑答道:“沙船胜于鸟船,福船,广船之处便在于其一吃水较浅,不易搁浅。其二能以帆调俄使用斗风,纵然逆风亦能前行。其三,船体宽大,在狂涛巨浪中远比其他三种船型稳定。其四多桅多帆,亦且桅高,帆大,更易借用风力速行。”言罢又不厌其烦的诉说另外三种海船的特点。原來中国古代海船由其船体结构,大致分为沙船,福船,广船,鸟船四种。

此时朱棣策马在船上绕了一圈后翻身下马,顺着舷梯登上船头,负手遥望天际烟波浩渺的滚滚长江,不禁心胸一畅,心中暗自思忖道:若是他日朕能亲自率领两三万水师,乘坐这般艨艟巨舰出海,不知又是如何一般快意之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