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漫不经心的炫耀(3 / 7)

加入书签

朱翊钧让冯保送走了两位臣子,单独留下了侯于赵,然后带侯于赵来到了宝岐司,宝岐司有多种农作物,五年如一日,朱翊钧都在亲事农桑,亲自侍弄这些花农作物,他已经从那个养绿萝都会死的种植黑户成为了农学家。

在这个年代,朱翊钧自称自己是农学家,一点都不过分,他已经将徐贞明注解的所有农书看完,并且校对,徐贞明一直在对甘薯经修修补补,对甘薯的定位仍然十分明确,是救荒粮,是补充作物。

而徐贞明的研究重点,从甘薯也开始转移到了稻谷,稻谷的改良要比徐贞明想象的要难,而且是难得多,徐贞明打算用一生去追寻稻谷谷种的改良。

侯于赵作为屯耕大家和徐贞明这个农学家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聊,朱翊钧默默的离开,没有打扰两人。

农桑之事,是朱翊钧最保守的领域,他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的,推动着农桑的进步。

黔国公府考虑的和当地势要豪右的完全不同,黔国公府的权力来自于大明皇帝的册封,如何通过开采滇铜,增加朝廷在云南的影响力,是黔国公府首先考虑的问题。

因为在云南,大明朝廷的影响力,实际上是通过黔国公府实现的,大明朝廷在云南的影响力越大,黔国公府的收益也就越大,交通、经济、文化等等,朝廷和黔国公府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云南郡县属于中原王朝得从忽必烈攻破大理算起。

在忽必烈灭大理之前,云南这个地方,一直属于外藩,云南这块地方归属于中国的时间,不过区区三百年,这还要算上胡元宽纵统治离散状态,除去胡元宽纵统治,云南地方,隶属于中国不过两百余年,比安南国隶属于中国的时间还短。

在大明初建的时候,云南仍有大量的土司,而这些土司在这两百余年的时间里,随着黔国公府的日拱一卒已经逐渐消亡。

大明强,则黔国公府强,大明弱,则黔国公府弱,大明亡,则黔国公府亡,这是大明朝廷和黔国公府的关系,也是大明朝廷和吕宋总督府、长崎总督府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

朱翊钧回到了广寒殿,坐在御书房的书桌上,拿出了一封信,信是戚继光写给小皇帝的,时隔半个月多,戚继光终于写了封信给皇帝,解释了自己为何要进军应昌。

在戚继光看来,哪怕是把他戚继光、李如松、陈大成、麻锦、万余精锐都葬送到了应昌,能换来大鲜卑山山道的完全控制权,对大明而言,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共兴衰、同荣辱。

这是开海过程中的制度探索的过程,这对皇帝而言是极其枯燥无聊的,云南、吕宋、长崎,都远在天边,甚至这辈子朱翊钧都不会过去看看,讨论一个只存在于堪舆图和奏疏里的地方,实在是有些高谈阔论。

制度探索,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这也就是为何国姓正茂老是给皇帝送美女的原因之一,皇帝虽然到不了吕宋,但是知道吕宋现状的女子,是陛下的枕边人,那么吕宋在皇帝的眼里,会更加真实几分。

王国光通过经济的手段在进步的集权,集权,是帝制之下制度设计的必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