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只有独立才能融合(1)(2 / 3)

加入书签

记得考上大学的那一年,我到首尔,下了火车来到车站广场,可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只见火车站前面有一排公用电话亭,少说也有二十多个吧。在每个电话亭里面都有人拿着话筒打电话。我也很想给某个人打电话说一声“我来了”,可是,在首尔,却没有我能打电话告知到来的人。

此时首尔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寒风飕飕的无边的旷野。不管把衣襟拉得多紧,还是无法挡住刺骨的风。二十岁风华正茂的青春只能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站在车站广场上发抖,心中默默地承受着寂寞和孤独。没有人来找我,我也没有人可去找。别人都紧紧地缩着肩膀匆忙地赶路,只有我一个人茫然惆怅地站在荒凉的广场中,无尽的恐惧涌上了心头。

“没关系,不怕的。我真的没什么。”

虽然不停地安慰自己,但实际上不是真的没关系。谁说孤独不算什么?刻骨的寂寞和孤独,会让你无比渴望有人能够陪在身边。孤独是可怕的、非常难熬的。

我系紧围脖呆站了半天,随后上了一辆写着我们学校站名的公交车。之后,我自己租了房子,自己做饭吃。凡事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周围有很多生命体在活动着,可是我就像一个孤岛一样独自漂泊着。在陌生的地方,跟陌生人一起度过的大学生活实在是太累太孤独了。但并不是孤独得要命,也不是累得要死。一天一天凑合着挺过来,感觉还能够适应和忍受。反倒因为身边没有帮助的人,觉得自己成了人生的主人。哇,算是捡到了现成的鸟哲学吧。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为了做一项实验,把小猴子和母猴子分开,用一年的时间亲自饲养了它。一年之后,他把长大的小猴子放回到猴子群里,结果很残酷。猴子是等级秩序非常严格的动物,那只独自长大的猴子终日坐立不安,不知道自己应该去投靠谁,其他猴子也不欢迎这个陌生的外来者。自己长大的猴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到处惹事,最后被群体孤立,孤独地躲到角落里。

哈洛把受排挤的猴子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让它跟一只温顺的母猴子在一起。一开始,小猴子因为还没有从被孤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同母猴子无法好好相处。但是,母猴子一直在旁边安慰那个闹着小情绪躲避自己的猴子。不一会儿,两只猴子一起开心地玩耍起来了。

两三个月后,被孤立的小猴子跟母猴子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因为母猴子能够接受它的行为,并且一直在安抚它,所以小猴子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六个月之后,哈洛重新把小猴子放回到群体之中。原先被孤立的猴子跟群体相处得很融洽,好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似的。哈洛用猴子的实验解释了人类通过亲朋好友,尤其是通过配偶去拓宽人际关系的情形。他把这种关系称为“爱情”。

这个女孩正在苦恼着,“我也能爱别人吗?”“我也能被别人爱吗?”她担心现在都没能跟别人保持长久的人际关系,或许结婚以后跟丈夫也是如此。这种苦恼其实是过分的担忧。那些连别人的名字都记不住的人,并不意味着会忘记对自己有意义的名字。等有了心爱的人,结婚了,就不会对那个人无心的。女孩通过结婚能够学会去爱别人,而且结婚之后,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他人”。婆家人和老公的朋友、未来的孩子,都是人际关系的延续。在学习人际关系的过程里,配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配偶会帮助你坦然自信地对待他人。

婚姻生活能够让那些情绪不安的人建立平稳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这是能够深入到双方人脉的最佳方式。

恋爱也是相同的。通过结婚和恋爱得到心理上的安稳,就可以用坦然的心态去建立更加多样的人际关系。只要能合得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配偶,都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同时能够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我希望这个女孩不要担心结婚以后的生活,放下一切苦恼,尽早遇上好人。

寂寞——没有一个可以打电话的人

人生是寻找自我的游戏。我是谁呢?我从哪里来?没有人帮我回答这些问题。答案要自己去寻找。为了了解自己,应该摆脱传统的理念,一心探索自己的内心。这种过程会给你带来寂寞,甚至是痛苦。如果观察了很长时间都无法弄清自己是谁,那么应该请求心理学者的帮助。就算他无法明确告诉你你是谁,但是至少你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

认识自己、弄清自己的真面目,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知道自己是谁,就能知道自己的人生。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应该以何为价值标准,要放弃什么?如此不断地提出能够令自己反思的问题,那么就能绘出人生的草图。没有这样的草图就必然会徘徊,但是有了它,定会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未来。

由此可以看出,能够做到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很少有人会专门去了解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为什么都害怕去了解自己呢?为什么不能忍受独自反思所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