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1 / 3)

加入书签

我军有钱老这样的顶级火箭专家,不论是大火箭还是小火箭,都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

杨卫平当时针对边境雷场问题,特别交待了火箭炮研究单位,改装了一批火箭排雷车,而且还将弹头换成了小型云爆弹。

既然能将云爆弹改装成排雷密集火箭,杨卫平琢磨着搞出单兵云爆弹肯定不是问题。于是又提出了这个构想,没曾想京城火箭研究所的专家们还真把97式9mm单兵云爆弹给研制出来。并完善了量产工艺。

这种单兵云爆弹,其实原理就跟40火一样,只不过将火箭发动机加以改进,增加射程,改进观瞄系统,提高精度,当然了。安全方面的细节也是必须严格把关的。

“十杀令”誓师大会后,杨卫平第一时间乘坐他的那架uh60黑鹰直升机专机,由南方军区后勤部部长崔永明陪同,来了南方军区的后勤仓库,重点检查了特种战斗工程车的准备情况。

南方军区参战部队军官誓师大会结束后,由各级指挥员负责将许司令员颁发的“十杀令”向基层官兵宣布转达。

一时之间,整个南方区军的所能参战部队的上空,都蒙上了一层冰冷的杀气。

大战在即,国防科工委作为全军装备供应管理最高机构,杨卫平当然要亲临第一线视察参战部门的装备物资准备得是否充份。

提早一年多备战,很多上一世华夏军队忽视了的问题,杨卫平基本上全都给纠正过来。

别现在北部边疆上我军也是陈兵百万,但是那只不过是虚张声势,摆出一副随时拼命的架势,实际上,大多数的技术装备,全都集中到了南方军区和西南军区。

扫雷坦克、扫雷火箭车、军用重型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等工程车辆,都被国防科工委归纳为特种战斗工程车辆。并组建了两个重型工程车辆研究所和制造企业。

这些没什么技术含的装配,以华夏当前的工业能力,都能轻松的实现大批量生产。

身为南方军区后勤部部长,崔永明这大半年来忙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即算家在宁南市区。也没有回过一趟家。

历史上,由于我军对这次战争估计严重不足,特别是对边境线上的雷场,我军根本就没想到安南军队会布置那么庞大的雷场。这也导致了我军的火箭扫雷车有很多部队没有装备,

到时候总攻任务打响,部队必须按时集结,前面有雷场而没有扫雷设备的话,为了不延误军机,只能用身体排雷了。

我们很多歌曲在歌颂这种悲壮,赞颂这种勇敢。其实还是一种无奈,装备不够,准备不足,勇敢的背后是无比的心酸和悲痛。

火箭扫雷车我军从60年代就开始了研制,到70年代,华东军区所属工程兵运用“20”爆破法的基本原理,研制出k20火箭扫雷弹。

该弹将炸药抛射变成火箭推进、将人工捆扎的药包变成制式的串联装药并集成在火箭弹内。大大简化了扫雷过程,提高了扫雷效率。该型火箭扫雷弹试制成功后。受到了军委的高度评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