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克敌之长(2 / 4)

加入书签

三是裴承毅的整个战争计划,或者说是东线战争在整场战争中的地位。摆出歼灭东部集团军群的架势后,裴承毅肯定会在战役结束之后调整重点,接下来就会集中兵力攻打新德里。如此一来,裴承毅肯定要从东线战场上抽调兵力,而且是抽调主力。为了确保东线战争的胜利果实不打折扣,他肯定会在东线战役结束之前,稳住东线战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占领范围,建立缓冲区。

分析了对手的意图之后,还得弄清楚蛮军的目的。

不管怎么打,蛮军的首要目的是守住新德里,只有在新德里守不住的情况下,才应该把重点转向南部地区。守住新德里的关键条件是尽快完成战争动员,组建更多的军队,在西线战场上挫败华国军队。

也就是说,东部集团军群的首要任务是为战争动员争取时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猛攻兰契,迫使裴承毅源源不断的向兰契增派作战力量,消耗他手里的预备队,让他无法在战役后期扩大占领范围,必须在东线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之后留下几支主力部队,防止蛮军发起反击,从而削弱其在西线战场上的投入,让他无法集中主力攻打新德里。

如果按照古吉拉德的想法,在无法向西突围的情况下,第三集团军到达贾姆谢德布尔之后转向南下,在奥里萨邦(位于西孟加拉邦西南,首府为布里内斯瓦尔)北部地区建立防线,阻止华国军队南下攻占孟加拉湾沿岸地区。

古吉拉德的调整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是第三集团军能否顺利南下?贾姆谢德布尔距离海岸线不到200千米,而第三集团军的行军路线全在沿海地区,也就是在华国舰队的炮火打击范围之内。如果第三集团军在贾姆谢德布尔转向南下,裴承毅肯定会调整作战计划,集中打击力量,让第三集团军在行军途中全军覆没。

其次是在奥里萨邦北部地区建立防线有没有意义?虽然在西孟加拉邦与恰尔肯德邦沦陷之后,奥里萨邦成为保护蛮度南部地区的重要战略防御屏障,但是华国军队已经占领了兰契,地面部队可以绕过奥里萨邦,从西面的切蒂斯格尔邦南下。即便从内陆进军会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在获得了蛮度的铁路交通线之后,后勤保障产生的影响并不突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算华国军队不打算从内陆进军,选择相对较为容易的沿海地区向南进军,在舰队的支援下,能够轻易击溃进军路线上包括退守奥里萨邦的第三集团军在内的所有蛮军。不管出现哪中情况,第三集团军退守奥里萨邦的意义都不大。

针对存在的问题,史塔克提出了继续猛攻兰契的建议。

按照史塔克的说法,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算牺牲了第三集团军也是值得的。

虽然打到这个时候,看上去攻打兰契的意义已经不明显了,因为兰契是第三集团军向西撤退的必经地点,既然第三集团军不再向西撤退,就没有必要攻打兰契,但是从整个战役的角度看,兰契仍然是必争之地。

用史塔克的话来说,只有在兰契拖住华国军队的主力作战部队,才能为建立新的战略防线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为了说明问题,史塔克拿出了足够多的证据。

一是裴承毅手里还有足够多的预备队,包括尚未出现在战场上的空降163旅,以及同样能够执行大纵深突击任务的空突152旅。蛮军猛攻兰契,裴承毅没有为空降153旅提供支援力量,不是对空降153旅有足够的信心,也不是见死不救,而是另有安排。也就说裴承毅预感到第三集团军会在贾姆谢德布尔转向南下,才留下足够的预备队。只要战局有变,裴承毅就能迅速做出调整,阻击南下的第三集团军。

二是空降153旅与空降173旅之间有很大的空隙,整条防线并不严密。裴承毅没有动用预备队填补防线上的漏洞,除了与兵力不够有关之外,还与他的整个战役目的有关。让空降153旅攻打兰契是非常冒险的决策,裴承毅甘愿冒险,表明他的战役目的是歼灭整个东部集团军群,而不仅仅是取得东线战争的胜利。这样一来,第三集团军是重点打击对象,裴承毅绝不会让第三集团军逃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