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女生的用途(2 / 2)

加入书签

会试录取名额固定为三百人,以名次录取,但任意一省录取不少于十人。在三百人外,再设副榜六十人,以未中式者中年满五十四岁而名次列前者,副榜上榜者称“加恩同贡士出身”,不得参加殿试,由吏部和礼部联合接收,培训之后直接放外府督学。总共三百六十人可以步入官僚阶层。

会试之后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由皇帝出题考策论一道,只排名次,不黜落考生。仍依前明旧制,取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二甲五十七名进士出身,三甲二百四十名同进士出身。除三鼎甲外,其余考生年不满三十七岁者,准参加朝考,朝考仍在保和殿举行,取前六十九名,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相比前明或者清朝,朝考的年龄线下调了三岁,录取名额却一下子达到了原来的三倍。按照“翰林入阁”的习惯,进士们的前途又拓宽了不少。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不是我的计划,是绍宽和书同他们的计划。”许纬辰笑着摇了摇头,“这一次通过辽河运兵运粮,他们算是尝到了甜头,所以想做几件事。第一是增加盖州附近增加屯垦的人数,第二是增加辽河上的船只和船工。长远来说,辽河是辽西平原的运输大动脉,盖州如果能繁荣起来,辽河的运力再增加一些,我们在关外的腾挪余地就大多了。”

金和光听说是项绍宽和李书同他们的计划,显得越发高兴,又问道:“那咱们应该怎么配合他们?除了送河工过去之外。”

陆希星眼珠一转,笑呵呵地说道:“办法有很多,比如号召大家移民关外,不过比较难实施,因为南方人谁也不愿意去天寒地冻的东北关外。切实可行的一点,就是加快造船的进度,到时候大量运送物资去盖州。我们南方虽然出人不多,但东西总可以出的。造船的事情嘛,还得拜托你老金啊。”

“那也别这么说,大家一起努力嘛。”金和光被陆希星的话一抬轿子,反而有些不知道怎么应答,只能谦虚了一句。

“行,那大家就分头努力吧,时间有,事情也多,忙起来就别停。”许纬辰说完,示意散会。

南京的事务繁忙,京城那边就更加紧张。京城军机处和六部的行文不断送来南京,告诉南京军机处,明军按照既定方针,已经在精奇里江口的瑷珲城集结,向雅克萨方向进军。户部的行文催粮,兵部的行文催船工,一切都围绕着前线的战事忙碌。京城军机处的绝密情报还说,布尔尼听说朝廷进军雅克萨的事情,主动请缨发兵攻打尼布楚,断绝罗刹人的后路。项绍宽对这种军事冒险的行为很不赞成,但其他人的意见是反正布尔尼出兵不费朝廷一兵一卒一两银子,让他自己去试,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活该。项绍宽也就默认了布尔尼出兵。

礼部也有行文通报,第一批过江屯垦的朝鲜农民两千余户,已经在开春之际到达图门江北,按照大明与朝鲜商定的计划,今后每年都会有差不多数量的朝鲜农民过江,十年之后大约会有两万余户、近十万人在图门江北地区居住和耕种,后续如何处置,到时候再行协商。

除了东北关外的事务,很多繁重的改革程序也在推进中。朝廷大部分汉人官员都强烈要求科举改革,因为满清入关之后,大量官职都由满人和汉军旗人担任,对科举进士的需求量并不大,每科取士的数量比前明减少了大约四成,官员们希望能增加录取名额,弥补过去三十年的录取不足。另外,黄宗羲、顾炎武的弟子们纷纷上书,总结前明败亡的教训,要求科举增加更多经世济民的考题,减少四书五经的内容。

有鉴于此,由常镇业主持,从本年春天的定永十一年乙丑科会试开始,逐步推行科举改制。常镇业认为,科举事关天下读书人的功名前程,不改肯定不行,改革步子迈得太大也不行,俗称“容易扯到蛋”。因此,科举改制的定调是“小步快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两京军机处还是黄宗羲、顾炎武的那些弟子们,都非常赞成。

所以这一科的具体改动是:会试仍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经义及诗文,第二场考判、诏、诰、表,第三场考策论,但前两场只黜退文理不通、判决失据和诏、诰、表文失意犯禁者,合格者的名次由第三场决定,这样一来策论的权重就陡然上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