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升龙事变(2 / 2)

加入书签

于是,项绍宽以郑克臧的名义给洪磊回信,告诉洪磊既然开了杀戒,就不必再有所顾忌,趁机尽量消灭莫朝的军事实力,为将来侵夺莫朝作准备。

吕宪华对残余的吴军进行了整训,发现吴军能打的主力都在郭壮图和王屏藩手里,昆明的残余部队中,土人比例极高,比如杀死郭宗汾的线緎就是个土司将军。这些土兵大部分都是被郭壮图强行从各土司村寨征发而来,并不喜欢当兵,只有少数是因为贫穷而选择当兵吃饷的。考虑到这几年连续战乱,即便是土司村寨也人心思定,吕宪华将大部分土兵都遣散回家,只留下一千多无家无口的光棍土兵,编成三个土兵营,留在军中效力。

项绍宽和郑克臧等人一起研究了行军路线,才发现发兵支援贵阳其实并不容易。从升龙到昆明,四分之三的路程是红河的水路,只有最后四分之一是山路,但饶是如此,明军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到达昆明。从昆明到贵阳的路程和到升龙差不多,但全程都是山路,按照最顺利的想象,也要花上三个月时间。这样一来,所有人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三个月的路程早晚都要走,不如尽早出发,争取尽快抵达贵阳。另一派则觉得,不如先派人去通知刘国轩昆明的情况,把吴世璠等人已死的消息散布出去,到时候郭壮图军无战心,刘国轩轻易就能拿下贵阳了。

众将说辞不一,最后还得郑克臧作决定。郑克臧想了两天,最后决定暂时不发兵,而是派出使者前往王屏藩军前劝降。想法也很简单直接:王屏藩是个军阀,只要给予爵禄就能劝降,劝降之后也容易安置;而郭壮图与吴氏深度绑定,属于元恶不赦之列,必须让他兵败身死。

一个月之后,大家发现按兵不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侦察兵回来报告,在贵阳通往昆明的道路上,已经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吴军散兵,从他们的口中得知,驻守贵阳的吴军在听到昆明失守的传言之后,开始纷纷溃散,甚至有散兵说,郭壮图已经自杀身亡。

这些消息虽然不确实,但吴军士气崩溃无以再战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既然如此,郑克臧干脆开始安排一部分军队返回升龙。一来大战恐怕不会再打了,几万军队待在昆明不但粮食供应紧张,而且难免发生军民纠纷,二来升龙形势不明,不知道洪磊那里兵力是否足够。商议之后,决定让胡双奇和邢其古所部的五千人与莫敬晭的部队五千人一起先行返回。

洪磊方面的报告倒是不断传来,升龙城的叛乱引发了新一轮的拥黎反莫风潮,退休在海阳县家中的八十四岁老将丁文左被叛乱分子推举为领袖,丁文左的儿子丁炜和孙子丁聪带兵杀死了莫朝任命的知县,占据了海阳县城,并且向各地发送檄文,以“黎朝遗孤”的名义号召民众反抗“北人的侵略”。

海阳县在红河下游接近入海口的地方,离升龙并不远。丁文左叛军如果迅速进军升龙,恐怕难免有一场激战。不过或许是为了聚集更多的叛军,丁炜率兵南下清化府,与当地叛军会合,并且派人前往更南方的乂安招募丁文左的旧部——作为黎朝最富盛名的将领,丁文左有不少旧部都在南方重镇乂安的军中。黎朝驻扎在乂安的军队主要是为了防备阮主,莫朝接手之后,大部分军队向阮军投降,随阮有豪南下,少数接受莫朝整编,继续驻守乂安。一个多月下来,叛军的总数达到了空前的三万多人。

不过这个举动也给了洪磊喘息的时间,一面发文向郑克臧求援,一面修筑升龙城防,准备迎接大战。这样一来,让胡双奇、邢其古和莫敬晭先行返回升龙成了一个歪打正着的正确决定,留在升龙的一万多明军,加上返回的近一万人,以及两万莫军,将和丁文左的叛军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