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七 池盐(2 / 3)

加入书签

和白忠旗这个长随在外间办公不同,白墨这个贴身书童显然和董策的关系就更近了一步,他在董策右手边的窗下有一张小几,下面不是座位,而是铺的一块厚厚的毯子,上面放着蒲团。白墨便是在上面席地而坐,面前的小几上也放着笔墨纸砚等一些杂物。

今日一大早,白墨吃过饭便是来了。他吃饭倒是不用担心,和家丁一样,都是军营食堂有专人送来的。按照老陆的意思,给他们的伙食,是比一般的新兵要高上一个层次的,比如说肉要多一些,馒头少见,多是油饼或花卷等等。董策也默许了,毕竟这个年代,家丁的地位终归是一般士兵要高的。当然,凡事都有对比,董策麾下的士兵,比别的将官手底下的家丁吃的还要好些。

老陆果然是个精乖人,得知了信儿之后,竟然亲自给白墨送了饭来,里面大鱼大肉所在皆有,很是丰盛,把个白墨吃了个肚圆儿。

河东所辖解盐,初设东场分司于安邑。成祖时,增设西场于解州,寻复并于东。正统六年复置西场分司。弘治二年增置中场分司。洪武时,岁办小引盐三十万四千引。弘治时,增八万引。万历中,又增二十万引。

三十万四千引,每引重二百斤。其法每岁伏暑时月于山西平阳府安邑等十县内起民夫捞办,毕日还家。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监察御史李谦又言:‘河东解州盐池西属解州,东属安邑,盐夫一万七千二百五丁,捞盐之所凡三百有四,岁办盐一十五万二千引。缘盐所产本系一池,中分两界,而运司设于安邑,止于东池捞盐。然西池地高水浅,盐花易结,倍于东池,宜别设西场于解州,于原额上再加一倍,其捞盐人夫除额定外,于附近州县人民内量拨丁夫协办。如此则人力易为,公、私两便。’从之。”

解州和安邑县的产盐规模,是不断增大的。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解州大盐池只有东场,每年办盐十五万两千引,而监察御史李谦建议在解州设置西场,岁办盐额增至三十万四千引。后来又增设了中场,于是又增加了八千引。

东场在安邑县治所之南,中场在安邑县治所之西南,西池在解州治所之东三里。

明代产盐,依旧是官管,同时使用的乃是盐丁制。临海的地方,盐丁大部分都是军户,而在解州和安邑县等地,盐丁则多半是从附近州县征发而来的。盐丁工作量很大,劳作甚苦,同时报酬微薄,甚至是没有报酬。

盐丁不堪忍受,纷纷逃亡。解州池盐盐丁最多时是达到两万两百余,到了崇祯年间,只剩下四百来个了。

大盐池就是东池,而除了大盐池之外,还有女盐池,也就是西池。系硝盐池,在解州大盐池以西五里处,广袤三十里,《水籍上是属于大同府的,但是根本就不在大明的控制下。那里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就已经不是大明的地盘儿了,后来俺答汗崛起,却是成了俺答汗的根基之地,丰州一代的板升城可是繁荣的紧。现在也是察哈尔的地盘儿,就算是察哈尔那边现在要么归顺了后金,要么跟着林丹汗跑到了大草滩,也依旧有不少部落还在那里。

董策可没想上那儿去。

根据张麻子的说法和董策自己找的一些书,大致是能够得出这些结论的,不过董策也是知道,许多书上的说法,委实是不足为信,到时候还是须得实地去看一看才是。

正思忖间,轻轻的脚步声响起,白墨轻手轻脚的过来,手里拎着一个铜壶,给董策茶杯续上了水,然后又轻手轻脚的走回去,在自己的座位坐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武侠仙侠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