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章 教习马吉芬(2 / 3)

加入书签

“9o85年4月13日,于乾国天津。”

“亲爱的母亲:我没有什么心情写信,因为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我花了一大笔钱才来到这里,如果没有点收获,那我真是个傻子。星期天的晚上我们通过了大沽口炮台,天亮后驶进港口。河道非常狭窄,密布水雷。我们的轮船碰到了一个电触水雷,幸亏没有爆炸。然后,直到上午1o点半种才到达三十英里外的天津城,其中十七英里是只有一百英尺宽的河道,期间我们的轮船搁浅了十次。”

“最后终于停船上岸了。我和一个工程师布雷斯.格顿来到一家旅店,听到的第一个消息是——战争结束了!我回到船上无法入睡。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如此沮丧。我知道如果他们不雇佣我的话,我就完了。我已经没钱离开乾国。我一晚上都没睡着,到了次日早上,觉得还不如找个地洞钻进去。我肯定瘦了1o磅。早上1o点我出去转了一圈,找到美国副领事帕特里克先生,请他把我的求职信转交给李绍泉总督。他答应了。我回到船上,当听说船长要上岸去见李绍泉时,我千方百计跟了去。”

“我们进了总督府,经过许多曲折的走廊,在屋里见到了‘李大人’。和我想象的不同,他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年轻,我们坐下后,一边喝茶和吸烟,一边通过翻译交谈。”

“他转头来问我:‘你为什么要到乾国来?’”

这个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对马吉芬的未来影响很大的法案。这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法案,规定只有当军舰上有缺员时才将学员递补上去。在9o84年,美国海军的规模还不大。这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储备。对许多学员来说,法案对他们不公平,因为以前已经承诺让他们成为海军军官,在学院受训四年,然后在海上服务两年。结果却是当年的毕业生中只有前12人有机会进入海军,其余的9o人不得不回家去当老百姓。作为补偿,每人给1ooo美元的安置费。

马吉芬没能成为前12名。毕业考试的时候他的名次比较靠后。因为学员和教员都欠缺教学经验,当年甚至没一个学员能毕业。六年下来马吉芬到手的只是1ooo美元,但他毕竟在最好的海军学院里学习过。这就是他唯一的资本。他在国内无法将学识付诸实践,只好到国外找找机会。

此时乾国和日本之间的仁川湾战争爆了。马吉芬决定,与其荒废了本领,倒不如到龙旗下的大乾帝**队中去服役。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常有冒险性的事情。之前的乾日苔湾战争,日本西南战争,乾国占领琉球等等事情,都使乾国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使人们对她并不陌生。现在,人们在西海岸旧金山的第四十二街的床上睡醒起来,十天后就可以在大洋彼岸的另一张床上睡觉。途中还可以在日本港口横滨停留的12个小时里,坐着黄包车浏览市容。去埃及开罗的人都喜欢途中在日本过冬。

但对一个在美国内地小镇过惯了平静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去乾国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平时,他最多也就到过附近的镇子跑跑亲戚。

带上那笔所剩无几的安置费,马吉芬在9o85年2月到达旧金山。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表现得很轻松愉快,以打消母亲和姐姐的担心。大家都明白,当儿子要出门远行去谋生时,家人是个什么样的心情。但对于远行的小伙子们,却不是这样想,个个都是抱着冲破重重困难的信念。此时马吉芬的信中也充满了使大家愉快的气息。

“我回答:‘到乾国的部队服役作战。’”

“‘你的希望是什么?’”

“‘我希望您给我一个职务。’”

信中到处是快乐的语句,对困难就几句略过,语气还是象在家里说话一样调皮和自信。似乎一切都会好起来。要出远门的小伙子,一般都会这样安抚母亲。

“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您不用担心。我已经长大,哪里也能安置下来,饿不死的。”

在信里,他还用汉字写了他自己的名字,那是乾国驻三藩市总领事教他的。信里还有两张用铅笔画的大象。“回家的时候我给你们带两头。”他说。那时他还不知道大象在乾国和在匹兹堡一样稀罕。

马吉芬在4月到达乾国。在长崎到上海的路上,他乘坐的轮船被两艘俄国炮舰尾随监视,但很快就被轮船加甩掉了。船上的马吉芬对此愤怒异常,但这是他在这场短暂的战争中唯一一次遭遇的险情。和平已经来临了。

不论和平与否,他要找工作,到达乾国后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科幻灵异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