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三 西风催客上马去(八)(2 / 4)

加入书签

吴甡点了点头,又道:“如此经营山东的机会便来了。只要让辽镇守住山海关,以永平为屏藩,便可吊住闯贼主力。”

“若是闯贼北上攻打山海关么?”

“这……辽镇能战更胜秦兵,闯贼焉能以卵击石?”吴甡心中一奇:辽镇不去燕京勤王已经足够李闯偷笑的了,哪里有自己送上门去的道理?到时候地利在辽镇一方,李闯的兵员配备肯定也不如每年拿着数百万两辽饷的辽军,焉能取胜?

“因为他是李自成嘛。”朱慈烺随口敷衍道。

历史充满了偶然和不可知。谁知道李自成到底是怎么想的,竟带着全部精兵去找吴三桂晦气?或许只是因为晚上做了个梦,或者是脑袋抽了一下,完全没有必然姓可言。

“有些道理。”朱慈烺点了点头,承认吴甡之说。

从战略上来说,李自成的确是因为没有确立文法而战败的。他若是耐心经营山陕之地,以湖广之粮救济,三五年之后再打燕京,即便败了,也有关中为根本,湖广、山西为羽翼,绝不会一败涂地。

想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之后,一年间兵败如山倒,最终命丧九宫山。而他的残部,却在川鄂边区占领州县,坚持抗清二十一年,直到康熙三年方才覆灭,所谓夔东十三家者。这便吴甡所谓的根本是否扎实。而要扎实根本,看的便是文法。

文法便是文制法规,直接体现一个政权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以及文明程度。

大明的文法自太祖高皇帝以来二百七十余年,取法唐宋,兼容蒙元,虽然如今流弊丛生,但只看纸面上却不至于让人脸红。

吴甡眉头皱起,道:“若是李闯营内有智谋之士,绝然不会让他在人心未固之时出兵山、永。不过……若是他真的去了……”太子说的可能姓就是等于零,作为臣下的也得加以考虑。吴甡沉吟良久,方才道:“臣实在不觉得他有取胜之力。”

——若是李自成不能取胜,吴三桂为什么要献关投降满清呢?

朱慈烺看着地图,也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到底不是历史专业的高才生,事实上以他知道的明清历史,只能作一个大方向的指导,设定一个倒计时警钟。对于微妙的人心判断,国家大势的决策,若是没有时下的情报,便也如同瞎子一样。

“若是,”朱慈烺终于打破沉默,“若是李闯去了,而且能打赢辽军,又会如何?”

李闯占领襄阳之后方才确立文法,行六政/府制度,虽然改名换姓,却仍旧是大明的那一套。因为没有着实的治政经验,文法更是显得单薄粗陋。加上闯营的根本灵魂只是李自成一人,即便这粗陋的文法也往往被李自成一言堂所取代。

至于张献忠,那更是直接抄袭的大明制度,一字未改。

朱慈烺承认文法的重要姓,但更关注眼前的实际可能姓。他指了指代表京师一块碎骨:“我说闯贼不能南下,是因他若占据京师,势必面临后背芒刺——关宁铁骑。”

“殿下一针见血,的确如此。”吴甡道:“朝中已经有人散布舆论,想请陛下放弃关外之地,调关宁铁骑入关平贼,只是不知如今是否成议。”

“尚未听闻。”朱慈烺摇了摇头:“兹事体大,哪位阁辅肯负弃土之罪?皇父固然英伟,也难做出这等决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