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圆五)臣请去职闲住(2 / 4)

加入书签

说回来,皇子的学前教育这一块一般来说跟外臣关系不大。就算朱常灏将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上和高务实也没什么关系,除非他偏要干预——比如给朱常灏挑选大伴什么的。

不过,正规教育——即皇子“出阁读书”,那就和高务实有关系了,尤其是在朱翊钧刚才这般表述之后。

“皇子出阁读书”分为两类:皇太子出阁读书和皇子(亲王)出阁读书。这里要划重点,前者和后者的之间的轻重差别非常、非常、非常巨大。

皇太子出阁读书乃是天下大事,上到皇帝下到群臣,对此都极其关切,对于皇太子读书的讲官那也是精挑细选——这一点看朱翊钧当年和高务实读书时的讲官规格就知道了:“班主任”首辅高拱、成国公朱希忠,“常务副班主任”申时行。

与之对应的寻常皇子或未成年亲王出阁读书,那就是走个过场。除了嘉靖朝的裕王之外,其他基本上随便敷衍敷衍也就是了——当然,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重视的,比如朱元章对此还是挺重视的。

朱元章还命人立一块铁牌在皇宫门口,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是很显然,这项立意良好、抑制宦官的政策并未持续多久。到燕王朱棣靖难成功而登基为帝后,他多委任宦官出使、监军、分镇及安排臣民的大小事情,并选教官进入内庭教宦官识字。

到了正统初期,“太监王振于内庭开设书堂,选翰林检讨正字等官入教,于是内官多聪慧知文义者。”自此以后,宦官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并由专门教育机构内书堂为其教育提供后盾。而相应的,幼小的皇子在未出阁教育前,除了后妃教育外,宦官对皇子的教育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由于内庭的宦官侍从每天都和宗室幼子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皇子成长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祖时期,宦官大多“占对娴雅,成祖爱之,教今读书,涉经史,善笔札,侍仁宗东宫。”

宦官在内书堂学习的有《四书》、《五经》、《大学衍义》及《贞观正要》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对幼子的辅导教育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宪宗的儿子朱右樘从小在内庭里长大,于是只能和太监相处,在他九岁时,便有有学问的太监口授《四书》及古今政典给他听。

当然,宦官的知识水平到底还是有限,只能教授给皇子比较表面的知识。因孝宗和宦官接触较多,在他继位后,孝宗又选派宦官刘瑾来侍奉东宫太子读书。刘瑾自小奸诈,口才也好,会读书识字,又经常通过悱弄取悦太子,孝宗就对刘瑾更加器重。

世宗朝时期,则命知书识字稳重的老成宦官陪伴皇子读书、识字及学习宫内的基本礼仪。比如隆庆早年一直没有机会正规获得教育,主要就是由太监陪同读书。

直到后来嘉靖成活下来的儿子越来越少,嘉靖迫不得已,才命当时的裕王出阁读书,并派了高拱、张居正、陈以勤等人教导裕王,隆庆这才接受正规教育。也正因为隆庆此时才知道以往自己学的东西有多浅薄,所以后来对他的“班主任”高拱才会那样尊崇和信赖。

至于原历史上在神宗朱翊钧之后总出文盲一般的皇帝,那更多的是一种意外。比如泰昌帝朱常洛因为国本之争迟迟不能出阁读书,当了皇帝又立刻驾崩,导致他的儿子天启帝根本没有完成学业就匆匆继位,木匠皇帝由此而出。

至于崇祯“圣君”朱由检,这位爷本来只是信王,朝廷压根没有为他安排储君教育,从小学的都是如何做好一位混吃等死的好藩王。

谁料他皇帝哥哥划船掉水里,才二十三岁就因为感冒发烧(可能)死了。朱由检陡然捡来一个皇位,自己却根本不会当皇帝,偏偏还自认为学富五车,于是就把能犯的错犯了个遍,终于把大明朝各种纤芥之疾生生十几年就养到了病入膏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