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运粮安邑(1 / 2)

加入书签

按理说,到了翼城就算进入了河东,可以获得河东提供了粮草,特别是对作战十分重要的炒粟。但公乘缓到了翼城后,却被告知,他必须前往安邑领取粮草。公乘缓分明看到了一车车粮草被运入翼城,但已经进驻翼城的五大夫无伤告诉他,这是为翼城今后作战准备的,由于诸侯的入侵在即,以目前的运输速度,他甚至都无法保障最低限度的粮草需求,更不要说为上党提供补给了。

在公乘缓离开时,蒙骜已经从端氏抽调了五千人,放在少水沿线,一来那里还能找到粮食,二来那里似乎还可以通往上党长子。另外还有五千人位于濩泽一线,盯着高都,目前驻守端氏的只有公乘缓的五千人。

公乘缓带来了咸阳的最新指示,蒙骜的主要作战区域在少水沿线,从冀氏到濩泽,长约二百五十里,几乎是一条一字长蛇阵,端氏正居其中。咸阳的指示是,上党要以这条河流为依托,竭力阻止上党的诸侯军西进河东,并对南下河内南阳的敌军形成牵制。它的后勤保障工作由河东丞无名与上党丞公乘缓共同承担。

公乘缓还介绍了河东的防御计划,防御的支撑点是翼城、曲沃、左邑和安邑。蒙骜虽然没有在河东当过官,但对河东的形势并不陌生,因为他刚到秦国时,就是在河东接受的测试,当时主持测试的乃是河东丞皮绾,今天的内史绾。在安邑与秦王、皮绾相处的时间里,蒙骜大致知道,河东被所谓绛山分成两个部分,东边的盆地是安邑,西边的盆地统称汾上。翼城和曲沃是从太行山下来,进入这两片盆地的要道。出了曲沃后,可以直下汾水,几乎无可阻挡。但如果要攻打安邑,还必须攻占以绛山山口为依托的左邑。

因此,秦军在河东的态势十分明显地显示,秦军首先还是确保阻击诸侯于山地,把两块盆地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不行,就放弃汾水一线,固守安邑。从军事上说,蒙骜能够理解,毕竟安邑是河东的首府,有盐池这个战略要点,重点防守左邑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也有地形的优势——左邑既有形胜,又经过张禄和皮绾他们的长期经营,是防御安邑的有效屏障。但他依然有些不舒服:这不就是王稽与联军合谋达成的形势吗?诸侯占领汾上,让王稽独守安邑!蒙骜不禁怀疑,王稽秘密和议的背后,是不是得到了咸阳的首肯,至少是默许!

如果是这样的话……蒙骜陷入深深的沉思中,感觉自己孤立无援。

鉴于公乘缓已经有了上党丞的官职,虽然大家都是公乘,但公乘缓明显已经有了副将的资格,地位在其他公乘之上。蒙骜召集众公乘,宣布了咸阳对公乘缓的任命,并宣布端氏由公乘缓全权负责,自己负责濩泽和冀氏两翼。随后,他把端氏的一切都交给公乘缓,自己前往巡视濩泽的驻军,部署那里的防御。

所谓濩泽是一片大湖的名称,是由周围山上的雨水潴留在山底而成。“濩”的原意就是雨水从屋檐流下的样子,雨水汇集而成的湖泊就被称为“濩泽”。濩泽以东地势较低,湖水从这里流出,也被称为濩泽,东流注入少水。这片湖泊面积广大,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据说帝舜就曾在这里的山上耕种、制陶,在湖里捕鱼。直到现在,这里的人还过着耕渔的生活。人口不多,约数百户,散居于濩水两岸,主要集中在濩泽西面的一片山间台地上,距此约六十余里,没有城池。那里有山路可通端氏到翼城的大道。少水以东,也有一片山间谷地,一旦下雨,谷地即成河滩,平时也泥泞难行,只能沿着两侧的山地通行;翻过一个山口,就是高都。这里距高都也不过百里。

上党秦军五千人驻守在濩泽水汇入少水的入口附近。这里也有几处不大的聚落,勉强可以安顿军队。秦军在这里,可以依托山势和少水,抵御从高都来的威胁;而一旦高都出现异动,也能迅速出击高都。是一片可攻可守的区域。惟一的困难就是粮食必须仰仗端氏供给,要想就地取粮十分困难。

由于咸阳已经明确将这里作为上党秦军重点作战的区域,蒙骜再次来到这里,花了几天时间,跑遍了周围的山川,与驻军的公乘议定攻守之道。他告诉公乘,河东的炒粟很快就会到达,那时有可能向高都进行几次突击;而如果受到优势敌军进攻,则可以逐步退往端氏。然后又与公乘秘密议定,如果端氏遭遇不测,他可以取道濩泽,转入河东。得到蒙骜的点拨,公乘也坚定了信心,表示绝不会在这里让诸侯联军占到便宜。

蒙骜回到端氏,公乘缓也已经准备好运输车队;蒙骜一回来,公乘缓就带着车队,出发前往翼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